2025年NBA杯将于周五揭幕。若你此前不知情也无需惭愧——毕竟万圣节在即,你可能正忙于庆祝,况且这项赛事从未如此早开赛。2023年小组赛仅限十一月举行,去年则延续至十二月,两个赛季均采用周二与周五交替赛制。但今年?赛程安排可谓天马行空。赛事将从四个周五拉开序幕:10月31日、11月7日、11月14日和11月21日。随后NBA试图在感恩节当周强势出击,于11月25日、26日和28日继续进行小组赛。
若您觉得这安排毫无章法,其实过去两年赛事始终如此。当锦标赛被如此支离破碎地安排时,很难让人认真对待。有时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只是色彩斑斓的球场。当赛事像电灯开关般反复开启关闭长达一个多月,球迷根本难以进入锦标赛状态。进入淘汰赛阶段后,赛事更拖延至十二月。其赛程长度是NCAA锦标赛的两倍有余,却缺乏后者固有的紧张刺激感。球迷热爱三月疯狂,但十月至十二月的疯狂?迄今为止,球迷反应大多是冷淡以对。
我们正迎来该赛事的第三个年头。培养持续关注度本就需要时间。但与季后赛附加赛相比,这里的反响截然不同。附加赛于2020年在奥兰多泡泡赛区首次推出。2021年,勒布朗·詹姆斯与斯蒂芬·库里的经典对决引爆全场,随后孟菲斯灰熊队强势崛起,将库里的金州勇士队淘汰出季后赛。到2022年夏天,NBA正式将附加赛制度永久化——此时它早已获得球迷广泛认可。
而NBA杯尚未形成类似共识,原因显而易见:这项赛季中锦标赛缺少附加赛最吸引人的要素——胜负悬念。多年来,球迷与评论家们不断探讨如何为该赛事注入悬念——补偿性最佳投注、季后赛席位保障,甚至种子排位优势。但联盟坚持让这项赛事独立存在,其初衷是打造一个与六月总决赛平行的、令球迷真正关注的冠军争夺战。若球队参赛仅为换取春季赛事的便利条件,此目标便难以实现。
NBA真正需要改进的是赛制。每年三月(大学联赛)和四月(NBA季后赛),我们总能感受到单败淘汰制篮球的魅力。而每到十一月,小组赛和悬殊分差却让杯赛失去所有紧张感。正如我们所知,球迷痴迷三月疯狂。这正是现有赛制如此荒谬的原因。何不直接沿用现有的经典赛制?相比简单直接的“输球即出局”模式,谁会更喜欢现在这种持续一个月、赛程复杂难追的噩梦?
除非改为单败淘汰制,否则NBA杯赛难以在普通体育爱好者中获得实质性关注。
而这正是赛事遭遇的首个重大障碍——NBA仅有30支球队。若不设置轮空名额,30支队伍无法组成公平的对阵表。五轮单败淘汰赛需要32支队伍。当然可以临时增设轮空名额平衡赛程,但NBA要求这些比赛计入常规赛积分,因此所有球队必须保持相同赛场次数。这让我们回到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增加两支球队。
当NBA构思这项赛事时,或许曾预想会有两支新球队加入。至少这是球迷们普遍的猜测。但去年休赛期首次传出反对扩军的声浪——尽管该计划数年前提议时已渐成气候。《The Athletic》七月报道称,包括纽约尼克斯老板詹姆斯·多兰在内的多位球队老板,目前更倾向于不引入新合作伙伴,以免削减各队现有的巨额媒体版权收入。NBA正通过国际联赛向欧洲扩张,但眼下增设第31、32支球队似乎并不迫在眉睫。
32支球队的赛制设计合理。显然,采用五轮单败淘汰制即可实现。为确保各队比赛场次稳定,联盟可在每轮淘汰后增设新的败者组赛程。所有球队均可打满五场比赛,最终排名落在1至32位之间。针对胜负悬念的争议,可采用NBA杯赛名次作为统一季后赛种子排位决胜标准,同时常规赛积分照常累积。
NBA能否尝试类似做法,通过纳入其新欧洲联赛的两支球队来凑足32个锦标赛席位?或许可行。毕竟这对该联赛而言可能是有效的营销手段,不过若NBA球队大胜对手,此举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为一场涉及非常规赛球队的比赛赋予常规赛意义。NBA球队战胜实质上属于次级联赛的队伍,真的值得计入胜场吗?当季后赛席位排位时,这公平吗?恐怕未必。
这一切使NBA杯陷入某种悬而未决的状态。现行赛制未能为联盟带来期待中的招牌赛事,而真正能使其蓬勃发展的赛制或许永远无法实现。于是这个有缺陷的版本持续存在,每年可能都会进行微调,直到达成某种共识。或许将赛事集中在11月下旬举办能提升关注度,但这也使得前期比赛显得不那么重要。或许存在更具观赏性的分组方案。但缺乏单败淘汰制的戏剧张力,我们恐怕仍将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被提醒:这个被遗忘十个月的赛事即将回归,却注定难以吸引普通观众的目光。

